运动训练
一、什么是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therapeutic exercise)是采用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通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障碍学的发展,运动疗法已经形成了针对某些疾患进行康复治疗的独立体系。
近年来,运动疗法的适应范围逐渐扩大,除原发疾病、障碍的运动疗法外,也增加了适应健康及预防疾病的运动疗法。因此运动疗法也可称之为预防运动。
二、运动疗法的目的
运动疗法可以看做是对运动障碍的直接治疗法。从障碍和运动疗法关系来看,对功能障碍的康复途径应为:针对关节活动度运动,肌力增强运动,伸展运动,神经系统促通等。对能力障碍的康复措施,如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方法应为:伴有辅助用具的使用,如杖、矫形器、轮椅的运动疗法和对基本动作训练等。对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措施应为:在教育的同时促进正常运动发育,预防能力低下和维持肌力等。
运动疗法的目的归纳如下:
①运动时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收缩,使之充分弛缓。
②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度。
③增强肌力和耐力。
④保持适当的肢位和体位,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进行再教育。
⑤保持各肌群相互间的协调性。
⑥力求获得基本动作,从卧位、立位到步行的顺序。
⑦通过运动刺激改善心脏、肺、肝脏等功能。为完成上述康复目的,在运动疗法实施中要与惠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信赖关系。鼓励患儿主动练习,开展评比,树立信心,同时对儿童来说,父母和家属的参与与完成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运动疗法的分类
运动疗法的内容丰富,分类方法很多。例如,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等张运动和等长运动:根据主动用力程度分为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和抗阻运动;根据能源消耗分为放松性运动、力量性运动、耐力性运动等。
1.主动运动(activemovement)
是指完全由患儿主动用力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例如,主动活动四肢关节、各种医疗体操、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目的是改善和恢复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2.被动运动(passivemovement)
是指患儿完全不用力,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动作的整个过程全靠外力来完成的运动。其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的本体感觉,防止关节挛缩和关节损伤后的功能障碍,促进肌力恢复,促发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要求动作要慢,患儿在训练时意识要集中于运动。
3.助力运动(assistedmovement)
是指借助于外力的帮助,通过患儿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外力可以来自于健侧肢体或他人的帮助,也可以利用器械(如滑轮、悬吊等)、引力或水的浮力帮助完成动作。其目的是为患儿获得肌肉收缩的感觉,促进肌力的恢复,建立起协调的动作模式。助力运动要求患儿以主动用力为主,在能够活动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助力,避免以助力代替主动用力。
4.抗阻运动(resistedmovement)
是指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又称为负重运动。阻力可由人力施加,亦可来自于器械。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增进肌肉的功能。抗阻运动要求患儿肌力达4级以上,阻力应加在受累关节的远端,且由小到大。
5.等长运动(isometricexercise)
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的距离无变化,关节不产生肉眼可见的运动,但肌肉的张力明显增高,又称为等长收缩或静力性收缩(staticcontraction)。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等长收缩常用于维持特定的体位和姿势。在运动疗法中,等长运动是增强肌力的有效方法。
6.等张运动(isotonicexercise)
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但肌纤维的长度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关节发生肉眼可见的运动,又称为动力性收缩。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缩短,肌纤维的长度变短称为向心性等张运动(concentricisotonicexercise),如屈肘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伸膝时的股四头肌收缩。动作进行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延长,肌纤维的长度被拉长为离心性等张运动(eccentricisotonicexercise),如伸肘时的肱二头肌收缩、下蹲时的股四头肌收缩等,其作用主要是使动作的快慢或肢体落下的速度得到控制。
7.等速运动(isokineticexercise)
是指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照预先设定的速度运动,运动过程中肌肉用力仅使肌张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accommodatingresistancetraining)。等速运动与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相比,其显著特点是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速运动,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阻力与作用的肌力成正比,即肌肉在运动全过程中的任何一点都能产生最大的力量。等速运动能依据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疼痛、疲惫等状况,提供适合其肌肉本身的最大阻力,且不会超过其负荷的极限,有助于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训练肌肉,因此,等速运动具有相当高的效率与安全性。
四、常用的治疗技术
随着运动疗法的发展,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关节活动度、肌力、耐力改善的传统训练方法不断完善,训练方法也日趋成熟。主要有如下方法:
1、生物力学疗法
包括渐增阻力训练法、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法、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疗法、生态矫正训练法等等。
(1)渐增阻力技术(progressiveresistanceexercise)
是一种逐渐增加阻力的训练方法,肌肉的能力增强时负荷量也随之增加。肌力训练是根据超量负荷(overload)的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渐增阻力技术可被视为软瘫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肌力增加的可能的一种手段。
(2)关节活动技术(jointactivitiestherapy)
主要用于改善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rangeofjointmotion,ROM)的康复治疗技术。关节活动度的维持和改善是运动功能恢复的前提和关键,是恢复肌力、耐力、协调性、平衡等运动要素的基础,也是进行日常生活训练、职业训练,使用各种矫形具、假肢和轮椅的必需条件。
(3)关节松动技术(jointmobilizationtherapy)
是指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运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4)软组织牵伸技术(stretchingtherapy)
是指使病理性缩短的软组织延长的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为改善或重新获得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降低肌张力,增加或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发生不可逆性的组织挛缩,预防或降低躯体在活动或从事某项运动时出现的肌肉、肌腱损伤。
(5)协调性训练(coordinationexercise)
协调能力是指人们迅速、合理、省力和机敏地完成有控制的运动,特别是复杂而突然的运动能力。协调性训练就是以发展神经肌肉协调能力为目的的练习,常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的患儿。
(6)平衡训练(balanceexercise)
是指改善人体平衡功能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静态平衡法和动态平衡法。
(7)减重步态训练(weightlossgaittraining)
减重步态训练系统通过悬吊装置减少下肢的负重,并结合电动跑台强制带动患者重复产生有节律的步行,使患者可以早期进行步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瘫儿童的功能性步态及耐力的方法,可针对脑瘫儿童的情况,选择应用。
(8)核心稳定性训练(corestabilitytraining)
是指针对提高人体在非稳态下的控制能力,增强平衡能力,更好地训练人体核心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协调大小肌群的力量输出,增强运动功能,预防运动损伤的训练方法。
2、神经发育学疗法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therapy,NDT)
是根据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的规律,,即由头到脚、由近端到远端的发育过程,应用易化或抑制方法,使患者逐步学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方法。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应用较普遍的有:Bobath疗法、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Vojta技术以及Rood技术等。
3、其他运动疗法
(1)上田法(相反神经兴奋抑制法)
(2)Phelps技术
(3)限制—诱导的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CIMT)
(4)神经肌肉激活技术(neuromuscularactivation,Neurac)
(5)运动控制(motorcontrol)